过了一会,那个书生从家里拿了家什,在王府对面摆了个代写书信的摊子,还写了个“王亲代写书信”的招牌。住持看了暗笑。他略施江湖手段,就把那个书生耍得团团转。那书生穿个半新不旧的绸缎袍子,一看就是破落子弟。家里早年有钱,突然家道中落,一般就是父亲病逝。他故意问是不是没有兄长?看那书生神色不对,赶紧又说一定关系不好。如果有兄长帮衬不至于这么落魄。如果有兄长,关系好,也同样落魄,那就轮不到他出来借钱。为什么说他是来借钱的呢?他分明是想进王府,又怕人家拒之门外,这不是来借钱是做什么?如果是书生来投送文章诗词,一般是成群结队,而且见不到郡王也正常,不会因此徘徊不前。这个书生右手手指上有拿毛笔磨的茧子,但不厚,说明并不是赶考的举子。赶考的举子天天都要练写文章,手指的茧子都很厚。他没钱,但穿着双宫靴,说明以前是官宦子弟,而且多半跟皇家沾亲带故。他既然家道中落已经有一段时间,而且低着头不怎么看路,就能准确地找到王府,可见来过多次。如果他父亲生前跟郡王是朋友,顶多厚着脸皮来借一次。多次来王府借钱,就可能跟郡王是亲戚。所以住持就问他是否姓赵,又看他神色不对,马上又加个“要么有姓赵的亲戚”。果然就套出他是郡王的表侄。普安郡王这种情况,天天如履薄冰,一般穷亲戚来借钱,都会给些。书生瞻前顾后,显然是来借过好几次了,王府已经烦了。再是王府也不能给人当免费提款机。郡王觉得自己已经仁至义尽,传出去也无损名声,于是根本就不见了。管家见了这种经常来打秋风的,从来都没好话。书生到底是个读书人,还要面子,所以在王府门口徘徊呀徘徊,彷徨呀彷徨。住持察言观色,旁敲侧击,就把书生的情况猜了个大差不差。他然后就给书生出了个主意,让他在王府附近摆摊代写书信,恶心王府。要是一般的王府,可能根本不理,或者干脆找差人把他赶走。但普安郡王不会,他现在的情况,一点错都不能出,生怕出什么事影响名声。果然一会就有人出来劝书生走,书生当然不走。那个家仆指着他说了几句后,一甩袖子回去了。一直到下午,快到了下班,人流开始增大。王府过去一个人把书生叫进去了。过了一会,书生很高兴地出来,向住持拜谢,说刚才见了王府的都管,他说借钱是为了参加州试。都管答应借钱,但问谁给他出的主意?他按道长吩咐,实话实说。都管已经借给他二十两银子,当然让他考不上不要再来了。住持说:“我看你不是自甘堕落的人,这次回去,好好读书,参加州试一定可以通过,然后在去参加省试,一定可以高中。不过我话说的前边,有这个命,但自己不拼命,还是拿不到。”书生再三拜谢,表示既然神仙说了,他一定会好好用功,金榜题名后,捐钱帮元符宫修庙。住持也客套了一番。住持看着书生远去,心想一会王府会派人来了。果然过了一会,来了两个人,却不是王府的人,看样子像泼皮。一个泼皮笑嘻嘻地说:“道长请了,烦劳看看我这条贱命如何?家里几口人?青春多少?能不能发大财当大官呀?”住持一边笑一边摸出一个印章来:“汉子,你一看就不是来算命的。我说东,你肯定说西,横竖就是要说我算的不准,好把我赶走。莫要搅扰。实话跟你说吧,我元符宫虽然已经被焚毁,但也是今上当初亲自下旨敕建的。道爷也是道官,这是官印,不是你能惹得起的。你还是叫你后面那个人过来吧。”那破皮被说的一愣,看看老道仙风道骨的样子,再看看官印,不像是瞎说,不由得扭头看向王府前门前站着的一个护卫。不等这泼皮说话,老道向那个护卫招手让他过来,那护卫却偏不过来,招手让泼皮先过去。他问了泼皮几句,然后用手扶着刀走过来。有两个人要跟着,被他摆手制止。他歪着头,斜眼看着老道:“已经给你钱了,却不走,你待如何?”住持说:“使臣请了。看你鹰扬虎视,非等闲之辈,不出数月,必定位列横班。老道先恭喜了。”护卫愣了,不由得问:“你如何知道我是使臣?”老道一捋长须,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心想:你是王府护卫,刚才还有人要跟着你,显然是个头领。王府护卫中,哪怕是小头领,怎么也是个小使臣。级别高了也不可能站门头,不是小使臣,就是大使臣。这个小使臣本来觉得这老道花样百出,定然是个难缠的主,不想他却恭喜自己马上要高升。伸手不打笑脸人,人家预祝自己要高升,总不好说他是在放p吧?更何况自己又没穿礼服,他如何知道自己是使臣?联想到刚才那个书生把这老道说得活神仙一样,现在他说自己过几个月就要升为横班,不由得想难道过一段时间郡王就要被立为太子了?这老道算出来后,赶紧来讨喜?想到这里,他敌意顿失,叉手道:“道长请了,不是王府怠慢,而是情非得已。道长还是请回吧。”说罢做了个请的手势。住持笑道:“老道并非化缘而来,而是特来解郡王之困。你放心,绝不会添乱。我见了王爷,一句话都不会说,站一息就走。”护卫见他搞得这么神秘,又看了看他手里的官印,确实是道官无疑,并非招摇撞骗。又联想到他给书生看相,每言必中,不敢怠慢,只好说:“道长稍等,我去去就来。”他进去找到老都管,说了情况。这个老都管不是宦官,而是郡王的老仆人,从郡王小时候就照顾他,两人情同父子。他听护卫这么一说,也觉得这个老道有些门道,于是就去找郡王。史浩正要下班,听到这个事,心想“一句话不说,站一息就走”,要是这么简单的要求都不答应,传出去不好听。这些道士帮人没能耐,败坏别人声誉很有办法。元符宫住持也是尚书省祠部在册的道官,不好就是不见,又看到自家王爷一副很有兴趣的样子,于是不再反对。:()南宋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