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院线电影的剧本价格通常从1o万元起,具体价格取决于编剧的已上映作品数量和其他因素。
确实,有些知名编剧的剧本价格可以高达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但是《钢的琴》属于看不到商业价值的本子,五十到一百万都是高价。
张艋真正犹豫的是——戚昊行不行?
1999年,张艋从中戏毕业,回到了老家铁岭,在铁岭评剧团他看到了一架破旧不堪的钢琴。
这架钢琴虽然还能够出声响,但漆面早已龟裂,琴键也失去了弹性。
父亲告诉他,困难时期,团里演样板戏没有乐器伴奏,人们就自己造了这架钢琴。
这架自制钢琴激了张艋的创作灵感,他开始写《钢的琴》的剧本。
这个剧本,他足足写了六年!
可惜,拍它需要的钱更多,张艋只能先拍《耳朵大有福》,希望能够吸引到行业资本的注意。
《耳朵大有福》口碑确实不错,然而三百万成本一百五十万票房,更加让资本望而却步。
大资本看不上,小资本不敢投。
听说有人高价买剧本,他才打起了要不干脆卖掉的心思。
这样一来,《钢的琴》就有了面世的机会。
而他也将有足够的钱去拍以后的作品。
“剧本我看了,非常详尽,连空白处都写满了解析,有的地方还画了分镜,坦白的说,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拍好,我只能说我会尽自己所能。”
戚昊能够从剧本上看到一个创作者对作品的热情和珍惜。
“光靠竭尽所能可不够。”
张艋嘟囔了一句,但其实已经很满意戚昊的态度了。
至少这人不是钱多了没地方花,非得为了装逼当一次导演。
“张老师,其实我有个提议。”
戚昊在攫取——也不算攫取,因为他给钱了——别人的劳动成果的时候,内心其实也在遭受煎熬。
他本来就是一个很心软的人。
如果不是有任务。
他完全可以用小肥羊投资这部电影。
反正亏也不是亏他的钱。
然而,戚昊需要做任务,他只能理智的摒弃这种可笑的怜悯。
“什么提议?”
“我打算请张老师来当这部电影的监制,您觉得怎么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