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姜从珚的人,郑闾,先前兴建瓷厂就是他一手负责的。
终于到齐,三人正式商量起种蔗产糖来。
蔗苗适合栽种在水热丰沛的南方,尤其是岭南,姜从珚的人手还未触及那片区域,要靠桓均去打通关节。
岭南地区名义上虽属于梁国的统治,实际上位置偏远,朝廷势力不能完全触及,里面还有许多本地山民和宗族势力,可谓错综复杂,交州刺史夏侯显跟他同在大儒崔呈的书屋中读过书,但二人年龄差得多,并未见过几次
,只是勉强称得上师兄弟。
此前桓均给夏侯显去过一封信,对方倒也回了,言词间还颇为可亲,叙了几句当年读书时的旧情。
交州不是个好去处,夏侯显也是被贬来当刺史的,大概率也想做出一番功绩来,桓均觉得说服他配合自己应该不是件难事。
桓均负责与夏侯显合作组织当地百姓种蔗,郑闾负责建厂和技术,曲姚则通过他的商业网络将产出的糖铺向全国,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便形成了。
商定好各自的分工,桓均又对曲姚道:“近年来天灾频发,各地时有起义,流民落草为寇,道路艰难,曲当家可否有此感慨。”
曲姚面露凄凄,叹了一声,“府君说得很是啊,小人也愈发觉得道路不太平,十次走商,有一半平安无事就是幸事了。”
桓均道:“今年年初,鄂州十万流民起义,朝廷派下平南将军谢绍,领兵镇压叛乱。”
曲姚暗自思忖起桓均这话,特意提到谢绍,肯定不会没有缘故,他琢磨了会儿,好似品咂到了什么。
行商最重要的就是保证货物安全,尤其是现在这种混乱的世道,匪徒猖獗,豪商们背靠士族,自然也会借助他们身后的军事力量,这并不鲜见。
桓均现在的意思是让他去找谢绍依靠合作?
“多谢府君提点。”-
从嫖姚校尉到平南将军,短短半年,谢绍又升职了,这也算是天时地利人和。
他才杀了匈奴让朝廷面上有光,正受梁帝器重,暗中又跟桓均达成了合作,崔司徒也推了一把,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平叛不是件好差事,平定叛乱是应该的,要是没干好,卢逡就是前车之鉴,但谢绍不惧。
他只从长安领了一万兵马,其余全靠抵达鄂州后他能调用多少本地服役的守军。
他在战场上确实英勇,但毕竟年轻,初出茅庐,一下就要面对这么复杂的局势,实难做到游刃有余,尤其这些流民并非全是大奸大恶之徒,只是鄂州刺史贪酷,他们活不下去了不得不揭竿造反,谢绍不由动了恻隐之心。
他从流民手中夺回鄂州城池,却未下令赶尽杀绝,可流民们没了粮,便试图向周边劫掠,谢绍不得不继续镇压。除非把人全杀了,不然继续下去迟早还是会乱起来,但这是将近十万口人命啊。
这时他想起公主那晚跟他说过的话,诸葛优……
“我要外出一段时日,你们坚守城池,没我命令,不许出城杀敌。”谢绍吩咐道。
“将军要去做什么?”副将许七斤问。
谢绍冷眼瞥过去,“无需你操心,按照本将吩咐的做就行。”
“是。”
交代好城中的事,谢绍只带上十来个亲卫就出发了。
鄂州和武陵郡不过数百里,快马一两日就到,谢绍抵达后,稍一打听便得知了诸葛优的住处。
他隐居在罗山上,名气却不小,他在山上建了个书屋,常有学生前去拜谒。
谢绍递上自己的拜帖,那守门的童子却说先生不在,出门交友去了。
谢绍问:“先生何时回来?”
童子摇头,“不知道,或许今日就回来了,或许三五日才回来。”
三五日?谢绍心下一沉,多耽搁几日,流民形势就越严峻。
“先生去了何处?”
童子还是摇头。
不知去了何处,主动去找也不行了,谢绍想了想,“那我就在这里等着,等先生回来。”
小童想劝什么,可瞧他一脸坚定,只好摇着头走开了。
谢绍的想法很简单,万一下回又错过还不知道耽搁多久,干脆守株待兔。
幸好,老天还是眷顾他的,夜色四合、倦鸟归巢时,远处密林小路中行来一个文士,他约莫三十,萧萧然然,目似明星,只观气度便颇有高人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