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个步兵营,合计装备了三磅炮450门。炮兵营装备十二磅炮十八门。总数上不比他们少太多。而且我们的性能要远超他们的骆驼炮。”
这是肯定的,三磅炮是模仿南北战争中的三磅炮改进设计而来。口径75mm,最大射程有效750米。炮管外包可拆卸的铁皮套,可以注水,起到马克沁水冷机枪的作用,不用担心炮管过热的问题。
而且,这是钢炮管,不是青铜炮管,不太容易过热导致变形卡弹。
现在是冬季,没用液态水,现烧火煮水也来不及了。不过没关系,三磅炮的套筒开口有十五公分见方呢。直接用铁锹把积雪铲起来扔进去就很好。一会开炮了。炮管非常热,会自动把积雪融化的。
杨凡的加特林机枪不需要冷却,因为转管枪可以风冷散热。只有野战炮有这个问题。十二磅炮又不可能装冷却装置,所以,只有三磅炮装了水套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骆驼炮不是制式的,大的一磅炮左右,这个不能行进间射击,骆驼制式驮载工具。需要发射时,骆驼卧倒,支架放下。小的其实就是大口径的火绳枪。和东瀛的大筒差不多的意思。
一般口径也就三四十毫米的样子,可以行进间射击,炮架是回旋炮架,可以上下左右俯仰射击。
“老爷,大军已经布局好了,您看什么时候开战。”张疙瘩过来请示道。
家丁团此时都已经上马,聚集在杨凡的中军之外。
随时等待一声令下,就居高临下的冲下去。打垮谷地里的和硕特人。
“不着急,等他们布阵完毕,我想看看,漠西蒙古的驼城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是怎么作战的。说起来,这还是我们第一次和他们真正的主力部队,做热兵器交火呢。”杨凡点了根烟,抽了两口说道。
第三团三千六百人,已经在战壕后面用沙袋堆砌了胸墙。他们以中队为单位。一个小队三十四人一排。一共三排人组成三排横队。
手握燧发枪步枪,准备迎战。
在弧形防线的后面,索伦步兵团已经到了。
他们在弧形防线的后面,已经整理好了进攻队形。
索伦人每百人一组方阵,一共组成36个方阵。
他们穿着按照科学方式,添加了大块整块金属板的胸部板甲,肩部肩甲、水桶头盔和顿项,这种特别编制的扎甲。
扎甲的内部穿的是缴获自蒙古人的皮甲,最里面还有一层一厘米厚度的棉甲。棉甲用来抵消火枪中弹时的冲击力。
杨凡的插钢板的防刺服,数量有限,不可能装备普及。外族士兵更没戏了。
虽然装备不如正规军,但索伦人对这些甲胄已经极度满意了。
他们十分穷困,平时都是穿着破烂皮子。
对金属甲胄尤其眼热,他们不喜欢轻便的防刺服,就喜欢铁片甲胄。尤其是最里层的棉甲,又软又暖合,隔着贴身细棉布内衣裤,穿着十分舒服。
一会打起来,步兵第一师的三个步兵团是第一层防线。他们将直面硬钢五万和硕特大军,而索伦团和家丁团则负责击败他们的攻击后,再打一个反击。
第一师有三个步兵团每个3600人,合计人。
师部有一个炮兵营,外加两个直属步兵营合计一千五百人,斥候侦察兵骑兵大队二百人。
加上中军的参谋和各种非战斗人员,大概五百人左右。
这样一个师有一万三千人。
家丁团和索伦步兵团各有3600人。合计7200人。这样总人数超过了两万人。此外,汽车中队和民兵营还有两千人左右,他们负责做辅助工作,以及看守辎重物资等,巡逻和保护公路等。
杨凡两万对五万,并不感觉压力多大。
主要是杨凡的人员素质更高,装备也先进得多。
对面火枪手编组完毕了,大概有一万五千人,人手一支鲁密铳。
他们排成五排,在火枪手前,是一排盾牌兵和一排长矛手。
火枪手五排阵列的后面世骆驼炮队。五百只驮载着一磅炮骆驼炮的驼队,一字排开,布置在后面。
杨凡向两翼看去,两边各有一万五千人布置。
五千步兵,外加一万骑兵。步兵都很精锐,因为他们全都披甲。
这还是杨凡西征以来,第一次看到一万披甲的甲兵。
和硕特人果然有家底儿,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