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戚继光还认为,在平时的训练和操演中,就要做到弃虚就实,戚继光认为,之前的官军训练不实,操练模式很多时候都是徒有形式而不符合实战要求的训练,平时操练的兵器只图好看的花法,不讲究根据武器的性能来发挥出其战术效能,这样的训练即使再多也没有价值。所以戚继光在训练新军时,要求各级军官士卒,摒弃花法,惟求实效,只要能够上阵杀敌的武艺,同时戚继光的战术思想就是要尽可能的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戚继光认为,大明现在面对敌人都是像蒙古、倭寇、女真这样的蛮夷,对付他们,就是要大创尽歼,尽可能的消灭他们的有生力量,才能使得他们不敢进犯大明。朱载坖很认可戚继光的话,谨守城池是没用的,大明必须打出去才行,同时朱载坖和高拱、杨博等重臣了解了戚继光练兵、治军之法,取得这些重臣们的支持,朱载坖才好全面支持戚继光的各项计划,推动大练新军。杨博等人听了之后也觉得戚继光的练兵方法确实是很有效的,麻贵、祖承训更是羞愧不已,自己号称九边精锐的宣大精骑,居然被戚继光仅仅训练数月的新兵击败了,这让人汗颜。杨博对他们二人说道:“现在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吧!”麻贵、祖承训赶紧向戚继光道歉,戚继光也和他们客气了一下,但是戚继光也承认,宣大精骑还是非常强悍的,就骑兵而言,蓟镇的骑兵还是远远不如宣大的,而且蓟镇能够用车炮营并不意味宣大也能够用车炮营,蓟镇之所以适宜用车炮营,是因为蓟镇地形复杂,可以发挥出车炮营的优势。而宣大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合理安排防务。听了戚继光的话,朱载坖大为赞赏,当即命令戚继光将自己的练兵之法写成册子,朱载坖要作为教材,通行大明官军,虽然不能完全纠正官军中的种种弊端,起码也能改善一二。戚继光当即领命,接下来的两天,朱载坖巡视各营,查看比武,凡是武艺精熟的,朱载坖都给予升赏,朱载坖最关心的当然是自己的重现组建的亲军诸卫,这是朱载坖最重视的事情,毕竟这是朱载坖的亲军,也是他重振大明朝廷武力的第一步,在戚继光的整训下,亲军四卫已经初具战斗力,戚继光认为,比之卫所兵已经好好过太多了,所欠缺的就是实战经验了。朱载坖对于这个并不担心,实战嘛,总会有机会的。而且戚继光还向朱载坖再次提起了在蓟镇大修空心敌台和继续编练车炮营的事情,朱载坖这次明确答应了戚继光,承诺明年会拨出更多的款项支持戚继光。朱载坖本想深入了解一下各镇的情况,但是李春芳在京师多次催促朱载坖赶紧回京处理政务,高拱、杨博等人也劝朱载坖回京,朱载坖不得已只得在再次巡视各镇官军,并宣布再从内帑拨银十八万两,用于赏赐参与阅兵的官军士卒之后,才在重臣们的扈从下回京处理政务。这几日积压的各种政务确实很多,朱载坖连续加班几天之后才将这些政务处理完,随后胡宗宪从福建解运的第一笔海关关税银十万两已经运抵太仓了,据胡宗宪预计,年底还能再次解运十万两,这使得朱载坖十分开心,仅开月港一口,每年就有二十多万两的关税,对于大明现在的财政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好消息。这也使得户部支持增加开海口岸,既然开海有重利,很多朝臣都建议增加开海的口岸,朱载坖于是召集群臣,商量开海的事情。现在仅仅开了月港一口,显然是不够的,朱载坖召集重臣商量开放港口适宜,由于现在胡宗宪就在福建的月港,所以很多人建议再开广州和宁波两口,这两个地方都是大明之前通贡的口岸,港口什么的还存在,也便于管理,朱载坖同意了这个建议,同时还决定增开上海和天津两口,上海位于苏松,有利于大明的布匹出口,而天津靠近京师,由户部直接就近掌握,按照胡宗宪制定的海关则例征收税款就行了。还有就是朱载坖决意明年开武举,朱载坖很清楚,要想振作大明军事,首重将才,卫所世袭军官和勋臣之中固然有可用之才,但是一样也存在酒囊饭袋,朱载坖要通过武举,选拔出一批有勇有谋,而且忠诚于自己的将领。朱载坖还改变了武举的模式,和科举一样,朱载坖要求殿试,要亲自批阅这些人的策论和查看他们的武艺,同时通过武举之后,也不再是像之前一样直接将新科的武进士分派到各镇中担任军官。朱载坖这次要求将这些新科武进士如同新科进士要先到六部观政一样,派到戚继光军中学习一年,然后根据戚继光的考语,分配到亲军诸卫和京营中担任基层军官。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朱载坖还特地下诏给戚继光,在练兵总理大臣下设立讲武堂,教授这些武进士带兵、治军之要,除了戚继光之外,朝廷的知兵重臣、宿老名将都要抽出时间去讲武堂授课,具体的课程朱载坖责成戚继光详细条陈上疏。在处理完这些事情之后,朱载坖仔细思考起自己明年的大事,就是南巡,之前朱载坖就想南巡了,但是当时徐阶坚决不允,内阁的阻力也很大,而且朱载坖那个时候毕竟刚刚即位,轻易南巡确实不妥。但是现在朱载坖已经坐稳了位置,而且东南正在大力推行新政,朱载坖不亲自去看看,实在是不放心,同时朱载坖也想亲自赴东南为张居正等人撑腰,朱载坖很清楚,新政的推行哪有那么一帆风顺,士绅们肯定是处心积虑想要破坏新政,即便是现在在朝廷的高压之下,他们也不会轻易屈服的,东南毕竟是大明的财赋重地,朱载坖还是希望亲自驾临,加强朝廷对于东南的控制。:()隆庆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