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人家还能做的不留一点把柄。
就算最后将这家人揪出来处置了,浪费的也是朝廷的时间。
将他们从本乡本土迁走,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就没有办法对周围施加影响力了。
他们反而要想办法讨好当地官吏,主动融入当地。
这两万多户人家,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可对大明来说,想对他们进行迁徙,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对于迁徙人口这事儿,大明可太熟悉了。
从最初为了打散宗族,到后续封国建立,人口调整就没有停过。
上上下下的官吏,对于如何安全有效快捷的迁徙人口,那都是门清的。
更何况,那十来个藩属国可都在期盼着人口呢。
只要朝廷放话,他们秒秒钟就能把这些人口给消化。
所以,重新安置那两万多人背后的家庭,反而是最简单的。
真正麻烦的,是天下人的反应。
想到这里,陈景恪叹道:“恐怕,天下要乱一些时日了啊。”
朱雄英毫不在乎的道:“乱也只是读书人乱一乱,波及不到百姓的。”
“百姓不乱,造成的损害就微乎其微了。”
老朱则不屑的道:“两万多人被屠戮,一个反抗的都没有,这就是那些读书人。”
“他们就算乱,又能掀的起多大的风浪。”
陈景恪摇摇头,没有再说什么。
他知道两人说的有道理,这次的事件,对百姓的影响其实是最小的。
只要百姓不动,就算上面的人狗脑子打出来,那也是可控的。
相比起那些可以预见的骚乱,他觉得还是多关注一下朱桂比较好。
这货确实是个活畜生,必须要用链子给他锁好了。
——
曲阜生的事情传出后,果然天下盈沸。
无数读书人为之哀嚎恸哭。
各种诅咒、谩骂声也蜂拥而至。
“独夫、独夫……”
“蒙古人朝孔庙射了三箭,元朝国祚不足百年而亡。”
“你朱元璋敢屠戮圣人之后,大明必二世……三世而亡。”
有官吏在承天门前撞墙而死。
无独有偶,很快各地都有相似的事情传来,多达上百起。
看着这些消息,陈景恪心情反而好了许多。
华夏几千年文明,确实养出了许多酒囊饭袋,但永远都不缺真正的忠贞之士。
这些人赴死的动机,看起来很愚蠢,但又何尝不是忠义的体现呢。
我无法守护心中的道,那就陪着道一起去死吧。
对于这些自杀的人,老朱是很不屑的,在朝堂上大雷霆。
要求将这些人曝尸荒野,并将其家人流放。
陈景恪心中吐槽,这特么都成路径依赖了,动不动就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