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盏茶的功夫,前日东殿的选官和那马尧平都到了殿外。
此人果真如朱岫描述的那样,双眼窄而狭长,瞳珠裹在其中,若离远些几乎看不见是睁着还是闭着。
朝天鼻下是绕了嘴周一圈的胡须,沿着陡峭的下巴直直垂到衣襟上方,褐色衣袍不见一丝褶皱。
只是,右半张脸有一片通红的疤痕,一直延伸到胡须下,乍一看有些触目惊心。
听殿内传唤后他不疾不徐地踏入门槛,恭敬地俯身跪拜。
“下官,富县教谕马尧平,见过各位大人。”
“平身。”
崔致神情温和,像只是传他问几句话般的平静,“可知我叫你来是为何?”
马尧平神情略有犹疑,“下官不知,恳请大人明示。”
“此人你可识得?”
崔致指了指一旁的朱岫,马尧平看了过去,怔了一下。
“。。。德清?”
朱岫一愣,“你怎会知道我的表字?你认识我?”
马尧平身形顿住,脸上有些伤感。
“德清,几年不见,你竟是将我忘了个干净!我们从前赴京师参考,我视你为至交,怎会不识得你?”
座上苏梃冷笑几声,“真是荒唐!”
朱岫震惊到后退了几步,手颤抖地指着马尧平,似是不可置信:
“你、你怎会是元康?!元康分明不长你这个模样!”
马尧平面色痛惜,悲愤地摇了摇头。
“我年前家中大火,将面容毁了干净,羞于出门,之后便蓄了胡须。只是我不愿将此事告知于你,怕惹你烦忧。。。。。。”
“不。。。不可能,你不是他。。。。。。”朱岫眼神愣直,过了一会突然起身大喝,步步紧逼:
“你说你是马尧平,那我们当年省试最后一题是什么?又分别是什么名次?”
“策论五道,最后一题是。。。痛革官弊。我当年三百零九十一名,你。。。”
马尧平神情无奈,“三百零二十七。”
朱岫再度发问,双手攥拳,已是痛彻心扉之相:
“我当年赠元康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元康又回赠了我什么?!”
“你赠我一本《考工记》,宁朔三年编撰。我回赠了你《商君书》,蓝色素绢纸,标题是我亲手所写,整本乃是我亲手抄录。”
朱岫跌坐于地,“。。。我与他分别前嘱托了什么。。。。。。”
“。。。你叮嘱我时时回信,天冷添衣,莫要郁结于心。”
马尧平眼睛低垂,眼中闪着细密又认真的光,仿佛同情又惋惜。
朱岫则心神俱碎,长伏于地,久久不能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