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还是不太明白,这后世的泡菜国就是现在百济和新罗吧。”“这俩国家虽然国小民寡,但也算安分,风俗习惯也与中原相似,也没有后世这么抽象啊!”看完了泡菜国政变的全过程,李世民还是很不理解,明明现在和华夏习俗制度都差不多的国家,怎么到了后世还给变异了呢?接着又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出现在天幕中。【为什么说在华夏殉国而死,就能罪减一等?】“人家都为国而死了,你还能说什么?”“对啊,不论生前做了什么,至少愿意为了国家而死,就没有什么好苛责的了。”看到这个问题,古人们都没有什么疑问。主要既然能为国而死,那就说明这人还是有一些气节在身的。既然能做到这一步,不论他生前做过什么都可以解释一下了。【所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华夏人的传统中,殉国一直都是一等一的死法。】【不论你生前做了什么,全都可以罪减一等】【为什么华夏人对于殉国,人们就会对此十分宽容呢。】【因为在华夏人传统的观念中,最为看重的便是忠、义、孝等理念,而殉国便是这种文化的极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集体的利益而能主动放弃生命的行为,难道不值得推崇?】“的确,殉国就是一等一的死法。”“这人不论犯了多大的罪过,但是若能主动战死沙场,就是减免他一重罪责又如何?”“何必对一个死人如此吝啬呢?”大汉,刘彻点了点头,对这个说法还是很认可的。作为皇帝,他还是很希望看到有更多的人在最后时刻,可以为了大汉而殉国的。当然了,如果你真的殉国了,赏赐方面他也不会吝啬的。【其中最典型的对比就是崇祯和溥仪,崇祯帝算一个好皇帝吗?】【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但偏偏又能力一般,让本就混乱的大明直接走向了亡国。】【原本不论史书之上还是民间风评,他都应该是一个妥妥的昏君,可是人家偏偏在国难之时殉国了。】【这就导致你完全没办法说他,人家都做殉国了,你还能说什么?】“虽然这话听起来是在夸咱大明,不过就是感觉心里不舒服呢。”大明,朱元璋翻着白眼说道。要是可以他倒不希望这崇祯殉国,还不如逃出北京去南方主持政局。这样一来至少不会有那能把他气死的南明史。【而与崇祯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清末帝溥仪了。】【除去大家对他的调侃,和华夏最后一位封建帝王的“光环”。】【这位的名声其实极差,若是列个华夏昏君榜单,他绝对榜上有名,或者说他是整个华夏的罪人都不为过。】【可是如果他当年去小日子国见裕仁那老鬼子时敢以命相搏,再喊一句清可亡,天下不可亡,你再看看他会是一个什么风评,给他个清烈帝的谥号也不为过。】清乾隆此时脸色铁青,想起那所谓溥仪的一系列做法,他也觉得十分恼火。居然心甘情愿成为了小日子的傀儡,真是丢了爱新觉罗家的脸,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比起崇祯帝真是差远了。“哼,就算如此那句清可亡,天下不可亡也是放屁,这天下就是大清的,谁也夺不走!”(如果张死在东北,唐死在南京风评也会不一样。)(那样历史就被改变了,可能导致现在的历史无法出现。)(讨论的是如果殉国,直接上真正的历史进程就没意思了。)(能跟崇祯对比不还有一个,那位水太凉。)(哈哈哈哈,大明文官的写照,钱家的耻辱。)此话一出,各朝代文官的脸色瞬间一黑。这不是在说皇帝殉国的事吗,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不要乱搞啊,我们还不想失去自己的九族。“不过那“水太凉”和“头太痒”究竟是什么情况啊?”【而且在华夏从来都不是以胜败论英雄的,大家更看重的就是气节。】【像三国,蜀汉集团的那些二代和三代们就几乎全都殉国。】【绵阳之战,邓艾率军偷袭带领两万精兵偷渡阴平,直扑蜀汉腹地。】【此时蜀军主力正在姜维的带领下在剑阁与魏国大军对峙无法回援。】【在这危急关头,是诸葛亮的独子诸葛瞻主动请缨率军出击。】【此战诸葛瞻带上了儿子诸葛尚、张飞之孙张遵、黄权之子黄崇、李恢侄儿李球。】【尽管诸葛瞻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一度与魏军僵持不下,但从未有带兵经验的诸葛瞻又怎么会是邓艾的对手?】【最终的结果依然是蜀军兵败,几个二代和三代们全都战死。】【若论能力,这些二代和三代们比起他们的父辈祖辈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但他们却能够不惧死亡,为国征战而死,那么还有什么好苛责的呢?】“孔明!”看到诸葛一家的结局,刘备忍不住上前想要劝慰诸葛亮,却是被他摇头打断。“无妨,主公,我诸葛氏既世受国恩,那为国尽忠便是理所应当。”“不过还是对孩子还是要多多调教,至少能力上还是要加强一些的。”诸葛亮的最后一句话刘备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那后世人不是常说负负得正嘛,既然有人认为阿斗是被吾摔了一下才变傻的,那要不我回去就再摔他一下?而周围众人听闻此言,皆是大惊失色。关羽率先开口道:“大哥莫要冲动,此乃无稽之谈,怎可当真?”但刘备却是摸着胡须,若有所思地说:“吾只是心中疑惑,阿斗如今这般模样,若真能摔好,未尝不可一试。”:()带着古人们看华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