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是清流之地,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讲解经义,侍读伴学。尔等居翰林,必须先正己身,方不辱没了这两个字。另外,让你们来除了训诫外还有一事。”纪良和顿了一下后问道:“你们可了解辞书?”翰林编修崔万振回到:“战国《尔雅》一书开辞书之先河,后又有数次编订。到东汉,许慎编《说文解字》。”“该书首创按部首编排文字,共分五百四十个部首,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集辞书之大成,一直沿用至今。”“你说的不错。《说文解字》一书影响甚远,我朝至今都在使用。但距离《说文解字》成书至今,已经过去数百年的时间。”“这期间文字几经更迭,此一书在一些方面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大凉继续使用。所以圣上有意,重著一本辞书,就将这个担子交给了翰林院。”“本官正在选派著书的官员,你等新入翰林,能力有待锻炼,本官想问问你们,是否愿意参与编修辞书。”著书一事,如果大成便能名垂千古,但多数人却是不想接这份苦差事的。著书虽然功高,但更劳苦。所用的时间更是以年计算,在著书期间,完全就是坐冷板凳。除非书成,不然升迁等于无望。对他们这些才入翰林院的人来说就更是艰难。因为他们就算参与进去,坐上几年的冷板凳,但最后成书只会是品阶高的人留名,他们连名字都留不下,却平白耽误了升迁的机会。这份差使只要是有功利之心的人都不会选择接受。这不,担心自己会被点将的孙思邦严维说的,纪良和应该会照拂一下自己,这份功劳即使被分去一部分,剩下的等成书的时候也够他升上一两品了。而且他还有一个打算,章严维现在还没有重回内阁,他何不先去著书,等章严维重新掌权,他再进入朝堂,他之后的路肯定会好走上不少。纪良和审视的看了宁砚两眼,放在案上的手点了两下。“你想好了?”其余新进翰林院的人也都看向了宁砚,似乎是在疑惑为什么宁砚会接下这份差使。宁砚对周围的视线恍若未见,躬身作揖,认真道:“下官想好了。”“好,等辞书开始修订的日子定下,我便会差人告知于你。”第一天上任,除了接下了一份差使外,宁砚就干了一件事,就是校对了一本书,然后就是大片的空闲的时间,直到申正才被允许回家。他都可以想象一直想做点大事的宁伯生是如何一日日的在翰林院中闲坐着,直到郁结于心后,辞官离京的情景。回到家,换上一身常服,宁家便聚在一起吃饭。什么食不言寝不语的习惯,在宁砚到这里后已经消失在了宁家的饭桌之上。宁砚在外不是一个话多的人,像今天在翰林院校书,他几乎一句话不说。但在家里,他总想和两个女人分享一些事情。而陆秋歌永远是他最忠实的听众。吃完饭,趁着陆秋歌去厨房收拾的时候,白淑兰将宁砚叫到了她的房间里。不等宁砚问有什么事情,白淑兰便先说到:“我今天带秋歌去看大夫了。”宁砚一听,急忙问道:“看大夫?娘,是不是秋歌生病了?”“没有,你别乱想。”白淑兰说着压低了声音对宁砚道:“大夫说了,秋歌的身子很好,不是难生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