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狗小说网

乐狗小说网>穿越到大明靖难的 > 第131章 功成身退(第1页)

第131章 功成身退(第1页)

蒲台县的百姓们在王珏的带领下,运用诸多办法,终于在蝗灾过境之时尽可能的保住了庄稼,虽然往后的日子还是会很难熬,但终归不至于背井离乡的逃难了。灾情稍有平缓,王珏便马不停蹄的投入到了灾后重建的工作当中,他知道如果不能尽快的恢复灾后秩序,采取补救措施,那么这一场天灾很有可能就会演变成人祸。除了带领百姓们对受灾的农田进行修复,王珏还打算趁此春夏交替之际,带领百姓们补种荞麦、绿豆等生长周期较短的作物。这样最起码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饥荒的压力。王珏还特地让人联系陈寿,请求官府调拨种子帮助百姓补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今自己也算有了些资产,自然也应该为这些百姓做点事儿,王珏也给家里写信,让二狗和陈妍帮忙协调一些种子,缓解官府的救灾压力。另一方面,由于蝗灾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需要在受灾区域及其周边进行生态修复工作,王珏带领百姓们种植树木、草类等植被,恢复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以减少蝗虫滋生的条件。同时继续组织人手在河滩、荒地等处深挖蝗卵,防止蝗灾复发。同时,王珏还叮嘱当地官员注意加强对湿地、湖泊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为蝗虫的天敌提供更好的栖息场所。尤其是对于苦楝树,百姓们如今得知了苦楝树的汁液可以驱蝗,一定会大量砍伐,要注意及时补种,避免过度砍伐导致苦楝树数量锐减的情况出现。可以鼓励百姓们在农田周围种植苦楝树,以起到驱蝗的作用。再蒲台县的这段日子里,王珏与这些百姓同吃同住,时常与当地百姓交流经验,商讨救灾措施,再多次的交谈中,王珏也从一些老人和官吏口中了解到,山东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多有蝗灾爆发的情况,这也让王珏更加确信,要想让山东的百姓少受蝗灾困扰,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控预警和灾害防治措施。随后王珏便把这段时间总结出的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经验进行总结,编写成册,同时有书信一封给陈寿,表明了自己对山东蝗灾多发的担忧和进行长期防治的想法,让人送到陈寿手中。至于以后该怎么做,就要看这位山东参政和地方官员了。王珏想起前世学过的地理知识,从气候上来看,:山东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春秋季较为干旱。这种降水分布不均的特点,使得在干旱季节,蝗虫的滋生地如河滩、荒地、未耕种的农田等,土壤湿度降低,植被生长受限,反而适合蝗虫产卵和孵化。因为蝗虫喜欢在干燥、坚实的土壤中产卵,干旱环境下土壤条件正符合其需求。而山东冬季相对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蝗虫卵的越冬存活,减少了因低温导致的虫卵死亡数量,蝗卵越冬情况良好,为次年蝗灾的爆发埋下了隐患。从地形地貌上来说,山东有大面积的平原、河滩、洼地等地形,这些地方土壤肥沃、植被丰富,为蝗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例如黄河滩区,每年都会生长出大量的芦苇、茅草等禾本科植物,是蝗虫喜爱的食物。而且这些地区地势平坦,蝗虫迁移扩散较为容易,一旦在局部地区形成蝗群,很容易向周边大面积蔓延。黄河流经山东,在带来丰富水资源的同时,也造就了众多适宜蝗虫生存繁殖的河滩地和湿地。河水的季节性泛滥会在沿岸形成新的淤积地,在干旱时又会露出大片滩涂,这些地方杂草丛生,为蝗虫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和繁殖场所。而且在这个尚未脱离农耕社会的时代,大规模的农业开垦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使得山东的农田生态系统逐渐趋于单一化和脆弱化。许多自然植被和湿地被破坏,蝗虫的天敌如鸟类、蛙类等的栖息地减少,其数量也随之下降,从而失去了对蝗虫种群的自然控制能力,增加了蝗灾发生的可能性。再加上百姓们种植的农作物也多是蝗虫喜爱的禾本科植物,也为蝗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山东部分地区地处中原,人口众多,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大面积的荒地、草原等被开垦为农田,破坏了蝗虫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蝗虫栖息地缩小,迫使蝗虫向农田迁移,增加了与人类活动和农业生产的接触机会,从而引发蝗灾。王珏也感叹道,“难怪上辈子都说老家东北那边闯关东的山东人很多,灾难频发,再加上战乱,老百姓活不下去只能背井离乡到他处讨生活了。但是想要从根本上减少山东蝗灾的爆发,只凭借一两个政策或者办法,想要起到效果恐怕很难实现啊!”蝗灾过后,百姓的生活逐渐回归到正轨,王珏本想着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带着自己的两个学生直接回北平,毕竟自己第一次离家,而且时间也怪久的,着实有些想家了,也不知到二狗和陈妍把家里那边打理的如何了。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天边才刚泛起一丝鱼肚白,晨曦还未完全驱散夜的暗影,王珏便已在蒲台县的驿站外,与当地官员匆匆作别。他面容略显疲惫,却透着一种历经风雨后的沉静。身旁的杨蒙和付恩卿亦是一脸倦色,但眼神中仍带着对老师的敬重与追随。三人转身迈向那辆早已备好的马车,马蹄轻轻踏在石板路上,发出清脆而又略显寂寥的声响。王珏一入马车,便靠在角落里假寐起来,这段时日的忙碌奔波,让他身心俱疲,仿佛每一寸肌肉都在诉说着疲惫。杨蒙和付恩卿则安静地坐在一旁,不敢惊扰老师的休息。马车缓缓前行,车轮有节奏地转动着,似在低吟着离别的惆怅与对这片土地上百姓们未来的担忧。行了一段路后,原本静谧的氛围被付恩卿的一声惊呼打破:“老师你快看,蒲台县的百姓们都来送咱们了!”王珏正于半梦半醒间,被这突如其来的喊声唤醒,他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带着些许疑惑与慵懒,伸手挑开帘子向外望去。刹那间,他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只见道路两侧密密麻麻地站满了前来送行的百姓。男女老少皆有,他们的眼神中饱含着不舍与感激,有的眼眶泛红,似是刚刚哭过;有的则神情激动,拼命地挥舞着手中的物品。王珏心中一阵感动,转头对自己的两个学生说道:“看来是那些官吏把咱们要走的消息告诉这些百姓了。”说罢,他立刻让马车停下,起身下车。百姓们见王珏下车,瞬间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王珏深吸一口气,然后提高声音对众人说道:“大家不辞辛劳前来相送,王某感激不尽。此次蝗灾虽已过去,然其危害之深,想必大家都刻骨铭心。故而,相应的防治举措切不可掉以轻心,日后蝗灾的防治亦当常抓不懈。我离家已久,家中亲人亦在牵挂,如今也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了。”话音刚落,蒲台县吏快步走到王珏面前,恭恭敬敬地对王珏躬身行礼:“先生莫怪,是在下将先生要离开的消息通知了百姓。蒲台县遭此大灾,全赖先生治灾有方,这些百姓们才不用背井离乡逃难,百姓们感念先生大恩,得知先生要离开,便自发前来夹道相送。”此时,一位老者拄着拐杖,缓缓走上前来,他的手微微颤抖着,从怀中掏出一个包裹,递向王珏:“先生,这是老身自家做的一些干粮,您路途遥远,带着路上吃。”王珏赶忙上前两步,双手接过包裹,温声道:“老人家,您的心意王某领了。蝗灾过境,向大家粮食本就不多,您老的心意我领了,这干粮我是万万不能收的!”老者连忙打断他:“先生一定要收下,这是我们蒲台县百姓的一点心意,若不是您,我们这把老骨头都不知道要流落到何方了。”旁边一位年轻的妇人,拉着一个年幼的孩子,也走上前来。孩子手中捧着一束刚采的野花,怯生生地递向王珏:“先生,这花送给你,我爹娘说了,你是个大英雄。”王珏俯身轻轻摸了摸孩子的头,接过花束,微笑着说:“好孩子,以后要好好孝敬父母,。努力学习,建设家乡!”妇人感激地说道:“先生,您不仅救了我们的庄稼,也给了我们活下去的希望,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您的。”还有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合力扛着一把崭新的锄头,来到王珏面前。其中一个说道:“先生,这锄头是我们几个特意为您打造的,您在这儿带着我们抗灾,这锄头您拿着,也算是个念想,以后不管走到哪儿,看到它就想起我们蒲台县的百姓。”王珏接过锄头,用力握了握,感受着上面还残留的温度:“这锄头我收下了,它是咱们共克时艰的证明,我定会好好珍藏。”王珏再次环顾四周,看着这些善良淳朴的百姓,深深鞠了一躬,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这段经历将成为他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记,而他也希望,蒲台县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远离蝗灾,繁荣昌盛。最后,他转身登上马车,在百姓们的注视下,缓缓离去,只留下一路的思念与不舍在空气中弥漫。:()穿越大明,从靖难之役开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