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人里面只有四五个人能有上大学的机会,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他们省内的录取分数线大概在二百八十左右,何瑞雪的总分勉强三百五,心心念念的燕京大学应当能够得上,但热门学科有点悬。
她斟酌了半天,第一志愿选择了经济系。
这个系虽然已经开设,但比起其他学科称得上冷门。
毕竟大家都被当年的势头给吓怕了,对经济资本相关的事物避之不及,她进去也算是捡了个漏。
而且这一届的经济系可是出了不少鼎鼎有名的大牛,教授团队的含金量更是后无来者。
有同班同系的情谊在,她往后不论是人脉还是信息渠道都不会缺。
分数
填报志愿不代表万事大吉,接下来便是政治审查,每人都要填写政审表。
何瑞雪早年就在单位入了党,又做了这么多年的干部,可谓是根正苗红。
其实各个大学除了极个别涉及到科技和武器的专业,对考生的政审并不严格,主要还是看分数。
就算有人因为成分问题被刷下去,等过两年上面取消阶级成分,总有去上大学的机会。
何家的几个考生,何晓华在没有发挥失常的情况下,分数可谓是一骑绝尘。
虽然没有当上省状元,也拿到个探花的名次,那些大学和专业对他来说犹如碗碟里的花生,任由其随意挑选。
比起这位堂弟,何晓洁就差一点了,三百分出头,考上本省的师范大学没什么问题。
她填报了两个师范和一个农业大学,也是国家重点扶持补贴的学校,读书不用花钱,说不定还能赚一笔,说到底她还是下意识抠门。
何晓友的成绩出来后就跟家里通了一分钟的电话,三百分一十多。
他对大学没有要求,只说想去学怎么制造机器,最大的愿望是造一台更灵活的农机出来,不挑地,在狭窄泥泞的小路上或梯田上也能通行,可见他这些年确实吃足了种地的苦。
为了家里几个懵懂的准大学生有更明确的目标,何瑞雪特意搜集了不少大学各个专业的具体资料。
顺便分析行业的前景和优势,让他们自己结合实际,想清楚往后的路再填报志愿。
何晓爱的成绩仅次于何瑞雪,三百二十整,语文成绩相当突出,除掉作文扣的几分,基本是拿到满分,只是数学拖了后腿,勉强及格而已。
偏科也有偏科的做法,她跟着哥哥的步伐填报了沪市的大学。
意向专业只填了文学系,对于她这种特殊情况,某些教授或许会生出几分惜才之心,破格将她录取。
填完招生卡,何晓爱垂头丧气了好一会,“就差一点,小姑,我要是数学多记几个公式,是不是就能和你一起去首都了?”
家里几个孩子都考得不错,王桃枝这几天的嘴就没合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