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为九阿哥这个变数吗?
第80章
没几天,董嘉柔就收到了九阿哥的来信,这是董嘉柔第一次收到九阿哥的信。
董嘉柔欣喜展开,只是,信里并没有她想知道的情况,只是普通的报平安的信,并没有她想知道的事情。
董嘉柔有些失望,合了信纸,放在一旁。
绿芹道:“福晋,您不给九爷回个信吗?”
回信?董嘉柔心思一动,也对,便道:“嗯,去给我准备笔墨。”
绿芹笑着走开,果然是小别胜新婚,九爷这次出?门?当差,倒是让主子惦记上了。
董嘉柔收到信时的欢喜,绿芹可是感受得清楚。
董嘉柔也知道,这信会经过许多人手,也不知道中间会不会被人查看,自然不敢写别的,便只问了九阿哥归期,让九阿哥保重身体?,也顺便告诉他,府里一切平安云云。
重点是,想知道大概归期。
董嘉柔的回信刚写好,就听见婢女?来报“福晋,四福晋过来了。”
“快请进?来!”说话间,自己也起身朝外走去。
如今,董嘉柔与?四福晋也差不多是亲如姐妹了,四福晋来府里,都是直接由婢女?带往主院的。
四福晋刚落座,便道:“九弟妹应该也收到九弟的信了吧?我这边刚好有车队要过去,九弟妹要是有什么东西捎给九弟的,可以一并让车队送过去,都是可信的人。”
捎东西?董嘉柔觉得,她好像真没什么东西要捎给九阿哥的,九阿哥又不是没银子,有银子什么买不到?还用她巴巴地给人家送东西?
不过既然四福晋都这么问了,显然四福晋是要给四阿哥捎些东西的吧?要是四阿哥收到了,同?是有福晋的九阿哥却没有,九阿哥会不会不高兴?
“四嫂,冒昧问一下?,您给四哥大概都捎什么?”董嘉柔想抄作业,直接问道,问完又担心不妥,毕竟这可是未来的帝后,便连忙委婉交待自己的小心思,道:“您也知道,我也是头一回碰到九爷出?门?当差这么久的,心里着实有些没底,也不知道该捎些什么东西。”
四福晋用帕子捂着嘴轻笑,道:“出?门?在外,能捎些什么?自然是衣裳鞋袜一类的东西,特别是鞋袜,要是你亲手做的,再好不过。”
董嘉柔一听,便猜到,四福晋大约是会送些亲手做的鞋袜衣裳了,心道:得了,这作业,她是真没法抄了,她连九阿哥穿多大的鞋都不知道。
董嘉柔尴尬地笑道:“多谢四嫂了,我大概知道捎些什么了。”
四福晋见屋里只有绿芹伺候着,便凑近了些,道:“你四哥要是知道,这趟出?门?,会耽搁这么久,也就不会举荐九弟一起出?去了,说起来,这趟算是你四哥对不起你们夫妻了,让你们分别这么久。”
眼看着着九阿哥府里的侧福晋都快要生了,董嘉柔这边还没什么动静,那头,九阿哥却还迟迟未归,四福晋是真的忧心。
“所以说?九爷这次当差,是因为四爷的举荐?”董嘉柔总算明白?九阿哥为什么偏离命运的轨迹了,原来是因为四爷啊。
不对,“四哥,为何……”看着四福晋一副好心办坏事的模样,董嘉柔到底没问出?口,还能为何,还不是因为她与?四福晋走得近?
原来枕边风威力这么大?
其实,四阿哥能举荐九阿哥,并非单纯因为董嘉柔与?四福晋走得近,更多的是,弘晖的改变获得了康熙的看重,而董嘉柔正是那个让弘晖改变的人。
再加上,四福晋因为同?董嘉柔走得近,手头宽裕得,府里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要知道,因为济善堂的捐款,如今各家都有些吃紧,这种对比下?,四阿哥只觉得同?九弟一家走得近些着实是件好事。
太子如今也特别喜欢吃鹅肥肝,四阿哥只提了一嘴九阿哥,太子就十分赞同?九阿哥一同?南巡,康熙见儿?子们能互相提携,也乐见其成?,这事情便也就成?了。
见四福晋抱歉的模样,董嘉柔倒是没往子嗣方面想,对四福晋道:“四嫂,九爷能跟着多出?去历练,是好事,我同?九爷只会感念四哥的,不过是让九爷在外头多呆些时日而已,不瞒您说,九爷就是不当差,也经常不着家,这没什么的。”
四福晋听董嘉柔这么说,倒也没太多内疚的意思了,笑着道:“瞧你说的,要是他们能按时回来,我也不会提这茬,这不是不知道要留下?多久嘛,我巴巴地过来同?你抱歉,到你这里,倒像是我来邀功了,早知道,我就不说了。”
两人又说了会儿?话,大多是关于弘晖的,之后便约好明日一早,董嘉柔这边将要带的东西送去四贝勒府,由四福晋那边的车队给带过去,四福晋就起身告辞了。
四福晋如今也是大忙人了,不仅要忙着内宅的事情,还有铺子,还要琢磨首饰的图纸,当真是忙得完全?没心思理会后院那几个莺莺燕燕了。
很快,太子妃、四福晋,以及董嘉柔送过去的东西就都落到了太子等人手里。
太子和四阿哥的包袱里都是衣服、鞋袜一类,同?他们往常收到的一般无二,不过倒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妻子的关怀。
九阿哥是头一回出?门?在外收到董嘉柔的包袱,感觉是既新奇又有点小感动,正想着,董嘉柔原来还是有主意到的穿衣穿鞋的尺码的,不过他的包袱怎么明显比太子和四哥的小了许多?
心中还在想着,董鄂氏就是考虑太多,连个包袱都不敢越过太子和贝勒,也太小心了。
怀着这样心思,九阿哥打开包袱,里头却并没有衣服、鞋袜一类,只有一封信,和一沓子银票,还有几个小香囊。
九阿哥嘴角微抽,打开信封,里头只留“九爷,缺什么就买,不用心疼银子!香囊是找太医配的,可祛病,记得随身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