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张加一才看清楚老人的长相,鹤发童颜,精神抖擞,声音洪亮,看着一点也不像快八十的人,只有那双眼睛透露出曾经经历过很多沧桑。
“最近发掘的那个墓葬没有字画之类的吗,”老头关切的问道。
“汉代的,还是抢救性发掘,瓶瓶罐罐居多,东汉造纸术才发明,之前的墓葬陪葬品中不会有字画,你放心,有字画有价值第一时间办好手续让你一显身手,”
“算你小子还有点良心,”
一个大老头和一个小老子在丝瓜藤下相互调侃,
“这两位是张加一和黎成,”
李教授向老徐介绍了张加一和黎成,老徐朝他们两个微笑致意。
“就是你发现了这幅画可能有猫腻吧,跟我说说你怎么发现的,”
老徐似乎对张加一更加感兴趣。
“徐爷爷,怎么说呢,说不清,只能说是手触的感觉,似乎这幅画有分层,”
“哦,年纪轻轻竟然有这个技能。”
张加一可能不知道,这次歪打正着了,随口一胡诌,恰恰变成了一个很好的理由。裱画的人一个技能就是根据手触的感觉,判断是否有分层,是否能揭开。
“进屋打开看看,”
进屋后,老徐先去洗手,肥皂从手指到手肘的距离反复搓洗,用清水洗净,用两块毛巾反复插干,这也是老手艺人对作品的尊重,
此时,黎总和张加一已经打开了画卷,平铺在画桌上,老徐没有先看画,先仔细看了下原先的装裱,发出了“哦”的一声。
“老徐这是怎么了,”李教授看见多识广的老徐发出这种惊叹的声音,不由有些奇怪。
“这画原先的装裱也是大师级的,你看这天杆低杆和轴头,是我们这一派的手艺活,还是仿古装池,如果你是这画的主人,这画假设就值100块,你会花几万块钱去给他装裱吗,”
老徐就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就让人明白这画必定内有乾坤。
解放前,把装裱技术称为装修技术,给名家字画装裱称为仿古装池,是一门工艺复杂同时成本极高的手法,能做仿古装池的必然是有一定年纪的手艺高超之人,这种人一般不屑给普通的东西装裱的,很明显这画不普通。同时根据这个装裱的磨损程度,老徐推断这个装裱应该是出自他师父同辈艺人的手艺。
“小李啊,帮我打个电话给小古,让他今天别来了,我有大活,你们两人把画收好,随我来,”
老徐仔细触摸画卷后,心里大致有底了。
两人随着老徐来到了别墅的书房,李教授打完电话也跟了过来,书房采光极好,中间放着一个中式长桌,以前叫案台,现在功能集成了,叫做多功能桌,周围都是装裱的工具。
“来来来,把画铺在这个上面,”
老徐让他们把画铺在多功能桌上,铺上去的时候发现确实多功能,内置LED灯,桌子的上方还有一盏LED灯,揭画和装裱需要很清晰的视线,以免出现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那个谁,小孙啊,帮我那边开一瓶矿泉水,”说完,就自顾自把之前的装裱给拆了,看这熟练灵活的动作,一点都不像快八十的啊。
老徐拿了一个口香糖这么宽大的小细刷,沾水在画卷的右上角反复的刷,直至那个五六厘米的一角已经完全湿透,此时老徐拿出打火机点着,张加一心里一惊,不会水攻之后还要火烧吧,会不会不小心把画给烧了。
没想到,老徐伸出2个手指在火焰上一搓,让手指保持尽量的干燥,在右上角微微一搓,画卷瞬间一分为二。
“这活不好干啊,费手,怪不得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加一一脸坏笑的继续在腹诽。
“小孙,你笑什么啊。”老徐突然一问。
“就是和我想的不一样,我觉得应该会有三层,上下是生宣,中间是熟宣,”张加一看似有些心不在焉,其实心里早就有底了。
“小伙子,有点东西啊,后生可畏啊,老头我只有在这一搓后,才能断定上下是生宣,中间是熟宣,有三层,你竟然只凭指触就能下定论,小李啊,真是钱江潮后浪推前浪啊,我们都老了。”
“可不是嘛,看见他,我有和你一样的感觉,”听着别人对张加一的夸奖,李教授打心眼里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