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青舟再次来到研究院,这次没去41o2教室,而是直接去了2楼的会议室,这里熟人挺多,马载良院士,汪一贵,还有和他一样的实习生贺当。
“小许来了。”
马院士身旁的清瘦中年笑着说话,这位就是项目总工潘建伟教授。
“潘教授,马院士。”许青舟向两人问好。
“先坐,会等会儿开始。”潘教授点了点头,说完,又低头在面前的稿纸上写着算式。
许青舟视线在会议室转了一圈,最后走到贺当旁边坐下。
贺当和许青舟打招呼:“早上好,师弟。”
“早上好。”许青舟笑着回应。
这个时候,汪一贵也走进来了,一坐下就着急地问:“你那边还顺利吧?”
“顺利。”许青舟说。
“啧啧,不愧是师弟,我这边有个计算卡住了,算出来的数值不管怎么看都不对,等下你要是有时间的话帮我看看。”
“行,那等开完会我们再研究一下。”许青舟笑着点头。
一旁,望着汪博士都找许青舟帮忙,贺当无奈地叹了口气,有点羡慕,同样是实习生,自己目前还只能干干杂活。
许青舟都已经隐约成为项目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了。
9点,会议开始,这次由潘教授主持,大家汇报了一下各自工作进度,基本都准时完成,还存在问题的,就下来展开讨论。
总结完,当然还有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关于模型的耦合及纠缠源的性能测试。“这里,整个系统的波函数可以表示为这两个子系统波函数的张量积。”
“我有个要求,大家在进行数值计算时,需要选择稳定的算法和适当的计算精度,以避免由于计算过程中的舍入误差、溢出等问题而导致的计算不稳定。”
潘教授停顿了一下,看着众人,说:
“好了,具体的框架就是这些,下面大家可以对已有的框架进行补充,或者提出新的观点看法。”
马院士他们都摇头,其它自然也没人说有什么补充。
汪一贵见许青舟在沉思,低声问:“师弟,你呢?”
相处的这段时间,他可是见识过这个师弟的牛逼之处,每次都能想出些新的东西。
不过,由于会议室很安静,所以声音格外明显,就连潘教授等人的视线也落到许青舟身上。
“对于这部分工作内容,我没什么想法。”许青舟摇头。坦白来说,这份关于量子纠缠源的性能测试写得不错。
里边完整的包括纠缠度、稳定性、传输效率等关键指标,即便是以未来十几年后的目光看,都挑不出什么毛病。
仔细想想也觉得正常,无论是潘教授还是马院士,都是世界一流量子通信领域的专家。
尤其是潘教授,能够主持搞出世界第一颗量子卫星的人怎么可能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