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笙睁开眼,也看着他,笑了笑:“回来了?”
见他可以说话,李淑顿时松了口气,拉着他聊起了天。
明明案子已经水落石出,明明皇帝已经为父亲正名,这本来是天大的喜事,可李淑英俊的脸仍然阴沉凝重,他眼眸低垂,看着手中的茶杯,沉默许久才道:“其实,说句大逆不道的话,他才是罪魁祸首。若没有他的纵容,我父母何至于此?”
古笙很欣赏他这份大逆不道,点了点头,道:“他确实有错,不过,他也确实被梅贵妃迷得失了神智。他和梅贵妃,各五十大板吧!”
李淑能认识到先太子一事,皇帝也有错,就已经很厉害了。
往往历史上,遇到同样的事,众人只会怪妖妃,而不会怪昏君。
就像他那个世界的唐明皇和杨贵妃一样。
想了想,古笙又加了一句:“等你以后做了皇帝,可别学他。”
李淑深深地看着古笙,最后,紧绷的脸慢慢地放松,嘴角上翘,轻轻笑了笑,道:“好,不学他,学大师兄。”
古笙呵了一声:“学我什么啊?”
李淑脸上笑容越来越多:“自然是学大师兄以天下,以百姓为己任。”
古笙又是一声呵:“我在你心中不是贪得无厌,不是睚眦必报吗?我有这么好吗?”
他这话说得像是在赌气,李淑忍不住笑出声:“大师兄自然不是这样。在我心中,大师兄最是顶天立地了。”
说实话,李淑笑起来是真好看,可古笙还是忍不住摸着胳膊上的鸡皮疙瘩道:“我还是喜欢你以前桀骜不驯阴沉的模样。”
这么夸他,他担心李淑别有用心,又想哄他帮忙做什么。
古笙说这话,李淑竟然也不生气,无奈地摇头笑了笑。
他就是喜欢这样的大师兄。
真性情!
两人相对沉默着喝了会茶,古笙看了眼丹炉,想着里面正炼制的丹药,想和李淑说说修炼一事,但最后什么都未说。
修炼需要凝神静气,李淑如今处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必定是静不下心的,修炼一事,等丹药炼制好了再说。
他正要催李淑去休息,突然又想起今日外出游玩一事,道:“今儿外头街道上,比往日多了许多衣衫褴褛的百姓,乞儿也特别多。”
李淑愣了一下,想了想,道:“应该是遭受灾难的几个州百姓逃到京城来了。”
流民?
古笙眼眸低垂,想起了他们北上的路途中,可是亲身经历过南方水灾,长潭县人祸的。
光这两个地方受灾百姓就不计其数。
不过,因为他们处理及时,安置妥当,受灾的百姓基本还留在家乡,并未形成大规模流民。
当然了,湖州和长潭县的灾祸,这只是他知道的一小部分。
如今的大康,就像那些气数到了末端的皇朝,皇帝昏庸,朝廷无能,官员腐败,灾祸连连,整个大康,发生灾难的州不少,遭受灾害的百姓又不知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