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狗小说网

乐狗小说网>群英荟萃下句押韵 > 第191章 周敦颐(第1页)

第191章 周敦颐(第1页)

书香世家的熏陶与少年求学周敦颐出生于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父亲周辅成是宋真宗朝进士,志清行纯,知书能文。母亲郑氏出身名门,知书识礼。在这样的书香世家氛围中,周敦颐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少年时期的周敦颐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聪慧好学的品质。他在舅舅郑向的督促下攻经读史,年仅十五岁时,父亲去世,周敦颐随母亲前往开封,寄居于舅舅郑向家中。郑向作为龙图阁大学士,给予周敦颐诸多教导和机会。二十岁时,周敦颐“行谊早闻于时”,同年,郑向将叙例封荫子侄的机会让给了周敦颐,使其“荫补入仕”,被朝廷用为“试用将作监主簿”。在此期间,周敦颐还娶妻陆氏,拥有了自己的家庭。然而,次年舅舅郑向在杭州知府任上去世,其母郑氏也相继去世。周敦颐遵母亲嘱托,扶柩南下,葬母于丹徒,并在镇江鹤林寺读书守丧,仕途暂时搁置。少年时期的周敦颐,在家庭的变故中,依然坚持求学,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仕途之路的起伏(一)初入仕途展才能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周敦颐孝满起服,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正式开启地方仕宦生涯。在这里,他将自己的办案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分宁县有一久决不下的案子,周敦颐到任后,“一讯立辨”,轰动乡邑,人们惊叹“老吏不如也”。此后,他因在吏部考核中广获好评,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在南安任官期间,周敦颐为按律不当死的囚犯据理力争。转运使王逵以“酷悍”着称,意欲重判处死囚犯,无人敢与之争辩。唯独周敦颐挺身而出,坚称不应滥用极刑来取悦上级,甚至不惜以辞官相抗争。王逵最终被周敦颐的诚心感悟,囚犯幸免一死。周敦颐的清正廉洁和坚守原则,为他赢得了百姓的敬重。(二)坎坷中的坚守周敦颐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多次经历亲人离世的打击。先是父亲在他十五岁时去世,随后舅舅和母亲也相继离世。然而,这些家庭变故并没有让他放弃为官为民的信念。在困境中,他依然坚守正直的品质,以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在郴州为官期间,他兴教办学,首修学校以教人,还作书堂于郴之鱼降山,教导程颢、程颐兄弟和知州李初平。他的努力不仅为当地培养了人才,也传播了理学思想。(三)高光时刻与归隐周敦颐在提点刑狱任上走向了一生仕途的顶点。他巡按端州,治理端州滥采砚石之风,上报朝廷争得正式下令限制端州官员仅可取砚石二枚,贪风顿息,百姓欢呼雀跃。然而,同年夏天他就病倒了,又因母亲的坟墓被水冲击,他请调南康知州。北宋熙宁四年(1017年),周敦颐抵达南康,将母亲从丹徒移葬到九江德化。同年,他以多病为由,请求解职,“上南康印分司南京而归”,结束了三十一年的仕途生活。归隐九江后,他将门前的小溪命名为家乡的“濂溪”,定居于江西庐山濂溪书堂。熙宁六年(1073年)六月七日,周敦颐病死于庐山濂溪书堂,终年五十七岁。三、思想成就与贡献(一)哲学思想的核心周敦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诚”,在天道本体论方面,他认为“诚”是宇宙存在的根据,是宇宙的本体。在《太极图说》中,人与万物皆由二气交感所化生,其源为太极,进而推及人极,即将人的道德、人性与宇宙生生过程相联系,为“诚”的理论奠定了宇宙论基础。例如,他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这体现了他对宇宙生成的思考,也将“诚”融入其中。在心性本体论方面,“诚”表现为人类伦理道德的突出特征。周敦颐坚信人类具有真诚善良的本性,强调“诚信”在伦理道德中的重要性。他发挥《中庸》关于“诚”的思想,从宇宙论推演出人道观,建立了以“诚”为本的伦理道德学说。如他所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二)教育思想的内涵周敦颐的教育目的是“教人向善,进德修业”。他认为人性向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之教。在教育内容上,以六经为主,始终将“诚”放在育人最显要的位置,在《通书》中“诚”字出现高达20次之多。在教育方法上,坚持开明之法,邀请学界名流讲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注重启发。例如,他在南安教授程颢程颐兄弟时,率先示范,令二程“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启发了他们思考探讨的积极性。(三)社会政治思想周敦颐的社会政治思想包括德治与刑治。德治体现在修圣德、重师道、推礼乐三个方面。修圣德即“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修而万民感化。重师道,他认为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推礼乐,他指出“礼,理也;乐,和也。”礼的实质在于理,“理”的本意在于治。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在刑治方面,他认为刑治是为弥补道德不足而采取的万不得已的选择。主张“慎刑”,不到万不得已不轻易使用刑治。圣人以天道为法则,以政养万民,德治是最好的养民方法和手段。(四)理学思想的奠基周敦颐在理学方面开创之功显着。他提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成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南宋理宗时,其理学奠基者地位为官方所承认。他通过“一”与“万”的关系问题,把本体论的哲学争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如他所说:“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其宇宙模式论虽糅杂了物化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资料,但仍归其本于无极(太极),为后世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四、代表作品的魅力(一)《爱莲说》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传世名篇,全文仅121字,却言简意赅,简洁生动。这篇散文以莲为媒介,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从文学价值来看,《爱莲说》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莲比作“出水芙蓉”,形容其美丽动人;将莲的香气比作“远播四方”,形容其香气扑鼻。文章结构精巧,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是对莲进行了总体的描绘和赞美,然后分别从莲的形态、颜色、香气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描绘和阐述,最后再次对莲进行了总体的赞美和总结。这种结构方式使得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章的主题和内涵。在思想内涵方面,《爱莲说》以莲花自喻,表达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对莲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于纯洁、高尚和清雅等美好品质的向往和追求。文中将菊、牡丹与莲进行对比,“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突出了莲的君子之德,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话成为了千古名句,也成为了莲花的专用成语,体现了周敦颐对莲花二元统一生存环境的发现和认识,引伸到人类社会,便是对芸芸众生的诫命,即在混乱、脏污的环境里,人要像莲花一样保持高尚的品质。(二)《太极图说》的哲学思想《太极图说》是周敦颐依据《周易》的《系辞传》中的八卦生成理论建立的学说,对天地万物的根源、宇宙生成图式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全文只有249字,极其简短,却代表了周敦颐哲学的最高思想水平。在《太极图说》中,周敦颐阐释了其推崇备至的宇宙观:“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该文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文中亦突出了人在其中所起的整体价值和作用,主张“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在人群中,又特别突出圣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太极图说》按其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思想内容来看,大概可以分为上下两篇,各五个小节。上篇言大象,下篇究小宇,形异理同。《上篇》从无极而太极开始,阐述了太极的生成、阴阳的变化、五行的产生以及万物的化生。《下篇》则从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开始,探讨了人的本质、善恶的分野以及圣人的作用。(三)《通书》的思想价值《通书》是周敦颐对《周易》的解读,全面展现了周敦颐的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哲理玄思、德性修养和施政治民三个方面。在哲理玄思方面,周敦颐认为《周易》探究了万事万物的本源,由乾元天道衍生出一种纯粹至善的德性,周敦颐称之为诚德,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为代表的伦理原则以及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以诚德为根本遵循的。在德性修养方面,周敦颐认为最重要的是“慎动”,即言行谨慎,动必得正。其次,还应该尊重师道,重视道德教化。在施政治民方面,周敦颐认为最关键的是统治者,他说:“天下之众,本在一人。”施政治民要以诚德为本,统治者要以身作则,推行德治,重视师道,培养人才,以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周敦颐的这三部代表作,各具特色,共同体现了他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品质。《爱莲说》以莲花自喻,表达了洁身自爱的高尚品质;《太极图说》阐释了宇宙生成的原理和人的价值;《通书》则全面展现了周敦颐的思想体系,包括哲理玄思、德性修养和施政治民三个方面。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哲学、文学、教育等领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五、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一)理学思潮的引领周敦颐作为理学开山鼻祖,对湖湘文化和中国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湖湘文化方面,汉唐时期的湖南地处偏僻,学术思想发展缓慢,处于边缘位置。然而,两宋时期周敦颐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他在郴主政期间广修书院,兴校办学,道州濂溪书院的建立更是成为“濂溪学”的。此后,湖湘大地处处建起祭祀周敦颐的濂溪祠和濂溪书院,强化了他在文化地理中的特殊地位。湖湘士大夫特别崇敬周敦颐作为“道学宗主”的重要地位,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持续宣扬濂溪学的学术创新,凸显了湘学在中华学术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普遍意义。在整个中国学术思想方面,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通书》成为宋明理学不刊之经典,其影响甚至可比肩于《论语》《孟子》。他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主静、礼乐、诚、无欲、中正仁义、公、明、顺化等哲学范畴,为后世理学家所反复讨论和发挥。南宋中期,陆九渊首创心学,虽在许多学术问题上与程朱理学相左,但对周敦颐的推崇却与程朱理学一致。自孟子后,儒家道统失传,直到周敦颐才将其续上。正史将周敦颐看成连接孔孟思想的“道学正脉”,他应该坐上宋明理学的第一把交椅。周敦颐的理学着作虽篇幅不长,仅有一幅《太极图》、二百多字的《太极图说》和不满三千字的《通书》,但却为宋以后的道学家提供了“无极”“太极”等宇宙本体论的范畴和模式,确有“发端之功”。二程的“扩大”,朱熹的“集大成”,在一定意义上说,都不过是在周敦颐原有的思想基础上使道学理论更加完善化、系统化而已。(二)清廉为民的楷模周敦颐在合州任职期间,展现出了清廉为民的高尚品质,成为后世为官者的楷模。当时合州文化落后,学风不浓,周敦颐决定兴办州学。他借乡绅张宗范的私家花园作为州学用地,将八角亭命名为“养心亭”,并在此写下宋代理学的开山之作《养心亭记》。周敦颐以身作则,清廉正直,威望极高。他奉养至廉,所得俸禄,分给宗族,其余以待宾客。爱民如子,每次领到五斗米的俸禄,都要捐一半给贫苦百姓,自己则以粥度日。发现俸禄多出三石米,还将仓官治罪。在断案方面,周敦颐公正无私。他到合州任通判伊始,不顾舟车劳顿,立即对属地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熟悉社情民情。《合州志》载其“一讯立办”。他坚持原则,不滥用极刑,为无辜囚犯据理力争。周敦颐的清廉为民精神,为后世师表。合州后来的许多知州都以他为榜样,如唐珣锄强暴、削奸吏,清狱讼;蔡承抡廉介自守,为众多冤案平反;姜绣以听讼廉明,甚有声誉等。周敦颐在合州的事迹,激励着后世为官者秉持清正廉洁、公正为民的原则,为百姓谋福祉。:()群英荟萃合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