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名人墙往内走,是秦北文化发展史和部分出土文物展示。她并没有直接去罗永立捐赠的作品,慢慢一点点看下去,寻找能产生关联的信息。
等她站在罗永立作品柜前时,已是二十分钟后了。一尊仿唐三彩马俑栩栩如生,色彩艳丽。从聂明月眼中看过去,马俑周身流转淡淡的灵气,旁边的仿明瓷花瓶与之比起来,除了工艺精湛外,没有异状。
“聂明月小姐?”此时,一位老者匆匆赶过来,与她打招呼。
“是的,您是?”
“我是县文化局的,叫王智,已经退休好几年了。我听说您是《人间行走指南》杂志社特聘的专家,过来打个招呼。”王智笑着说明来意:“白编辑还好吧?当年她来采风,是我全程接待的,一晃20多年过去了。”
“原来是白主编的朋友呀,您好,她现在已经是主编啦。谢谢您特意过来。”
“客气了,白老师当时对秦北民俗文化做了很深入的研究,她的《秦川山河志》也为我们扩大了知名度,很有参考价值。所以一听您来了,我就赶过来了。”
王智见聂明月对罗永立作品感兴趣,又说:“罗馆长是我们的老领导,他去世的时候,我才刚刚入职。”
“您认识罗馆长?”聂明月问。
“并不相识,他退休后去了省城。不过这么多年以来,采访罗馆长生平的媒体很多,我负责整理他的各种资料,做过多次接待了。您也感兴趣吗?”
“我不懂陶瓷,就刚才走到这里,见马俑和花瓶虽都是罗馆长的作品,但总觉得有很大的不同。”
“您是个有眼光的人,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个我刚好知道。当年罗馆长的作品虽然优秀,却还未到全国知名的程度。有一次,他接到上级任务,要为即将来秦川交流的外宾制作一份代表秦川文化特色的礼物,他想做一尊本地出土的西周七星陶灯,却找不到满意的陶土,于是寻遍秦北境内,终于在大河乡龙洞山一处天然溶洞内,找到适合的红土……”
“是龙洞村的龙洞吧?”聂明月心下了然。
“聂小姐果然是专家。据罗馆长留下的笔记记载,洞内泥土富含矿物质,加上从无太阳照射,微生物结构简单,经年沉淀呈天然红色,无论是黏度、成分和细腻程度,都达到了理想状态。于是才有了西周七星灯仿制品的完美呈现。但为了保护溶洞的天然资源,老馆长并不轻易取土,只有重要作品才会使用。”王智感叹:“可惜老馆长并没有亲传徒弟,秦北再也没出过一位制陶大师。”
“王老师,您对陈家山的制秤工匠有了解吗?”聂明月试探道。
“制秤?”王智有点意外:“我是专门负责县里传统匠人文化推广的。陈家山建国前确实有制秤匠,但那是江中制秤家族的一个分支。江中制秤技艺现在已经是国家级的文化遗产了,陈家山倒没有这个手艺流传下来。聂小姐从哪里得到的信息?”
“我遇到一个陈家的后人,跟我提过。所以也想借此机会去陈家山看看。”
“欢迎欢迎,陈家山的陈家大院是我们县里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聂小姐如果要去的话,我来给您安排。”王智拿出手机,拨通了电话,几句话之后,他问:“聂小姐,今天周末,陈家大院晚上正好有民俗演出,您今天去吗?”
聂明月想了一下,欣然应允。
-
回到常春旅店已是上午11点。今天常哥没有出车,在院内修一把藤椅。他见聂明月回来了,问她:“聂小姐,你还去龙洞村吗?一个客人也要去,你们可以拼车。”
左边房门打开,一个带着黑框眼镜、一头乱发的男人,正好背着大双肩包走出来。
他听到常哥的话,连忙冲聂明月说:“小姐姐,你也去龙洞村啊。我刚从客运站回来,现在班车每天只有两趟了,9点以前都发车走了……”他走近才看清聂明月的脸:“呀,小姐姐看着面熟啊,我们是不是在哪见过?”
常哥忍不住一声嗤笑。男人恼道:“我真不是搭讪,真的面熟。小姐姐,你从哪来的?我从海泽来。”
聂明月本来准备进屋取包退房的,被这么追问,也无奈了:“或许是飞机上见过吧。”
男人挠了挠头:“应该是。所以小姐姐,拼车吗?我问过司机了,一辆车包一天来回,300块钱,我们一人150啊?”
“我今天不去龙洞村了,我去陈家山。”聂明月说。
春姐做完饭出来听到这话,接话道:“哎呀你早回来一会儿就好了,另外一个客人今天去陈家山,已经包车走了。”
“没事儿,春姐,退房吧。”
不到一会儿,常春旅店的客人都退房完毕,小院里热闹退去,恢复宁静。